①【妖怪名稱】黃龍―龍潭大池
②【妖怪介紹】
〔妖怪〕黃龍:棲息於大潭中的怪異之龍,只要現身就會風雨交加,雲霧圍繞,異象頻生。這種黃龍雖然奇異,但是沒有危害人類的性格,有時候會賜福當地,讓潭水周圍成為寶穴靈地。
③【探訪者】 何敬堯
④【探訪日期】 2018年9月9日、2019年1月20日
⑤【探訪地點】 桃園的「龍潭大池」。
⑥【探訪筆記】
龍,翻騰風雨,操控洪水。是神獸,也是讓人畏懼的怪獸。
不知從何處而來的龍,引人好奇。
1906年出版的地方誌《桃園廳志》講述桃園龍潭的地名由來。
據說此地原名是「靈潭陂」,池中有白石,若水位降低,白石顯露,天空就會下雨。若遇旱災,只要在此處祈雨,也會降大雨,因此人們認為此處有靈,故有此名。某日風雨晦冥,波濤大起,一尾黃龍翻滾潭中,人們嘖嘖稱奇,於是之後此處改稱為「龍潭陂」。
現今,龍潭大池是風光明媚的觀光勝地,適合優閒散步。
龍潭大池的廟宇,南天宮。
臺灣民間流傳潭水之中的怪龍,其能力通常是掌控降雨,或者是引發恐怖水災,其形象常是「黃龍」。
例如,日治時期書中描述,在屏東歸來,據說有一座古池,池中也有一尾巨大黃龍經常出沒,但是卻被一位張姓樵夫誤殺,龍屍被埋葬於池邊,而龍血滋潤之土地則長出了類似龍體形狀的樹木,人們稱之為「龍樹」。
以下是1970年陳定國描繪的故事插畫。
臺灣鄉野經常有異龍故事,情節會連結水的元素。
據說在十八世紀時,位於高雄、屏東的大武山,山勢陡峭高聳,曾有一尾雲龍從山中飛出來,蜿蜒於天際,在雲朵中忽隱忽現,不久之後就降下了傾盆大雨,徹夜不止。
至於高雄美濃的龍肚庄故事,也與怪龍有關。
早年鄉民開墾此地,因為地勢低窪常淹水,於是據說在十八世紀,大約是清雍正13年至乾隆3年(1735年至1738年)之間,鄉民決定在龍肚山開鑿涵洞排除積水。但是鑿洞隔天,洞口卻會被填平,原來此山是龍精與龜精的家園,兩隻精怪為了守護家園而填土。
鄉人煩惱如何應對的時候,受到神靈啟示,就將鋸子直立埋在地下,同時鋸齒也向上方露出,再將石灰灑在龍肚山中段。精怪不喜石灰而逃走,逃離過程被鋸子割傷,血流遍地。
該山失去了精怪之後,過了數天,就發生山崩,龍肚山中段崩塌成缺口,讓龍肚庄的低窪處積水可以宣洩而出,終於解決了人們的煩憂。此後,該山崩塌缺口處就稱為「龍闕」。
除此之外,在高雄的赤山(現今的文山),據說在文山國中旁邊有一處「龍喉口」,人們也傳言古時候曾經有母龍與小龍棲息於此。
十九世紀,人們在赤山開挖曹公圳的時候,第一天挖掘水道,隔日卻見水道被填平,後來人們發現是雙龍作怪,於是就將銅針黑狗血淋灑在挖掘渠道之上,順利驅逐了雙龍,人們可以開挖水道。據說雙龍逃離該處時,龍爪在溝洞中留下許多爪痕。
水中異龍的相關故事,雲林「臭聾王爺」也很知名,其故事請參考筆者作品《臺灣妖怪百寶圖》之篇章〈臭聾王爺:犯錯的龍神〉。
⑦【延伸閱讀-1】
何敬堯、魚儂,〈臭聾王爺:犯錯的龍神〉,《臺灣妖怪百寶圖》(九歌出版社,2023年)。
⑧【延伸閱讀-2】
何敬堯、魚儂,〈龍女:龍王之女〉,《臺灣妖怪百寶圖》(九歌出版社,2023年)。
⑨【延伸閱讀-3】
何敬堯、魚儂,〈青石公:七星潭守護者〉,《臺灣妖怪百寶圖》(九歌出版社,2023年)。
⑩【電子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u/2/edit?mid=1HDwWCNkyhLHGNhQnhn2WR6KFsx1xP_c&usp=sharing
〔附註〕本文章之實景拍攝圖片、古書、古物畫面,皆為筆者走訪拍攝、筆者個人藏品。文章若有照片呈現他人著作權或商標權(如書籍、電影海報或展覽畫面等等),均屬該權利人所有,本文章與照片僅期望能多方面介紹臺灣妖怪文學與藝術的歷史脈絡,提供讀者參考認識。
【臺北】
【新北】
白鷹妖鳥—白鶯石 | |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臺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小琉球】
【澎湖】
【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