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妖怪、怪談名稱】虎井沉城—虎井嶼海底
②【妖怪、怪談介紹】
〔怪談〕虎井沉城:人們繪聲繪影描述,在虎井嶼的東側海底中,存在一個古代沉城。除此之外,自古以來,虎井圍繞許多傳說,例如戲班鬼、鬼火的故事。
③【探訪記錄者】何敬堯
④【探訪日期】2017年7月3日
⑤【探訪地點】
⑥【探訪筆記】
澎湖的虎井,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傳說,例如「古代城堡」的故事。
《臺灣通史》有如此描述:「澎湖虎井嶼之東南,有沈城焉,天空浪靜,望之在目,繚垣相錯,周可數十丈,漁者常得其磚,色紅堅若鐵。然當沒水鑿之,上生蠣蚌,似千數百年物。或曰,隋代之所建也,而文獻無徵,搢紳之士難言之。」
現代人們好奇傳說真假,於是會去探查實際狀況。《建國日報》在1996年報導了人們探查虎井沉城的行動。
1996年9月8日,中華臺北水中運動協會名譽理事謝新曦集合臺灣與日本的潛水技術人員,展開為期四天的虎井沉城遺址尋訪工作。
第一天上午8點30分,眾人搭船到虎井嶼東南海域定位與水下攝影作業,下午是利用退潮海流緩和二度進行十餘公尺深的探勘。
第一天上午的時候,潛水員到8公尺深的位置,就發現呈十字型交錯的平滑「石牆」,其結構東西向長約200公尺比較完整。南北向的石牆則延伸至水深處平均長度也大約200公尺,但是較不完整,人員初步判斷是地層下陷導致崩塌嚴重,不過因為石墻平均約5公尺左右,所以這片遺跡看起來很清晰。
謝新曦說明,雖然不知道這些石牆的確切年代,但是從之前的實勘作業得到的資料,可以推測石材是澎湖當地玄武岩材質,切割面平整,應該是人工產物,才會製作出十字交錯的型態,也與當地玄武岩柱狀節理的型態不符合。但是,也無法判斷真的是沉城。
此外,潛水技術專家也在北向的石牆邊側,發現直徑36公尺的圓盤狀遺跡,目前也因為崩塔而剩下約四分之一圓的環盤狀結構。
盤狀結構與十字形交錯的石牆遺跡有何關聯,當時人員無法判斷。並且,潛水員也沒有發現漁民傳說中的沉城紅磚。
古代沉城遺址,日本琉球也有類似發現,日本學者初步推測那是一萬兩千年前的結構。但是澎湖的沉城是否如此久遠,無法判斷。
自從這個探查活動之後,虎井沉城的由來更加眾說紛紜。
事實上,虎井周圍海域,自古以來常有靈異怪鬼的故事。
例如,《澎湖廳志》有一段話:「相傳虎井嶼海口,昔有商船失事於此,每當風雨將至,則火大熒熒,游行水上;豈長游者怨氣未散,化為磷火,以示後人,使知戒避歟?抑古人所稱陰火潛然,即其說歟?蓋風雨之夕,陰氣凝聚,陰極生火,理有固然,無足異者,顧何以獨見於是歟?」
從海面眺望虎井嶼東側海水 |
有關虎井嶼海口的沉船事件,之後也在虎井引發靈異事件。根據澎湖縣馬公市公所發行的《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裡面提到了相關故事,以下簡述其故事。
日治時期,虎井居民陳三成原本住在「山邊」,但是因為想耕種,於是到虎井東山俗稱「石壁」的地方去墾田、種蔬菜。
陳三成也在石壁這個地方,使用打石技術,建築了一間高、寬各2公尺的石屋,屋子坐西北朝東南,内部有兩個房間,東邊是卧房、西邊是廚房。至於屋子外面的南邊是菜宅,屋子和菜宅之間有一口淺水井。
本來陳三成夫妻兩人在此處安居,日子不錯。但是,其妻晚上到海邊檢拾螺貝的時候,常聽到屋內有碗盤碰撞聲,甚至聽到有人高唱戲曲,夫妻覺得恐怖而搬家。
據說19世紀的時候,曾經有一艘船載著一批戲班在石壁附近發生船難,船上之人皆死,之後成為水鬼的戲班亡魂,經常出現在石壁附近,有時候人們會聽到戲班鬼唱戲聲音,或者看到鬼魂演戲的模糊身影。
陳三成夫妻離開石屋之後,這棟石屋在戰後曾經被軍隊使用,用來做觀測所,還在石屋西邊建了一個儲水池,附設水龍頭,可以用來洗澡,也設置水泥階梯通到東山營區。
大約在1970年左右,石屋竟然又有了鬧鬼事件,軍人懼怕而逃離,也有人請水仙宮的水仙尊王及副將去鎮邪。
如今,這座石屋已經廢棄。
澎湖群島,東距臺灣本島最短距離,大約是24 浬,也就是大約 44 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國福建省相對。
臺灣海峽周圍海域,常有各種怪物傳說,例如「泄尿婆」、「海和尚」的妖怪奇譚。相關故事,可以參考筆者作品《臺灣妖怪百寶圖》書中的詳細介紹。
以下分享日治時期古書,日本人西口紫溟在1920年出版的《南國物語》。書中描述了臺海一帶的「泄尿婆」、「海和尚」等等海洋怪譚頁面。
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的「和尚魚」圖畫。
⑦【延伸閱讀-1】
何敬堯、魚儂,〈漈鬼:落漈島之鬼〉,《臺灣妖怪百寶圖》(九歌出版社,2023年)。
⑧【延伸閱讀-2】
何敬堯、魚儂,〈海和尚:海中人魚〉,《臺灣妖怪百寶圖》(九歌出版社,2023)。
⑨【延伸閱讀-3】
何敬堯,〈澎湖嶼:鬼市魅影〉,《妖怪臺灣》(聯經出版社,2017年),P.52〜P.55。
⑩【電子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u/2/edit?mid=1HDwWCNkyhLHGNhQnhn2WR6KFsx1xP_c&usp=sharing
〔附註〕本文章之實景拍攝圖片、古書、古物畫面,皆為筆者走訪拍攝、筆者個人藏品。文章若有照片呈現他人著作權或商標權(如書籍、電影海報或展覽畫面等等),均屬該權利人所有,本文章與照片僅期望能多方面介紹臺灣妖怪文學與藝術的歷史脈絡,提供讀者參考認識。
【臺北】
【新北】
白鷹妖鳥—白鶯石 | |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臺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小琉球】
【澎湖】
【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