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2010年開始調查臺灣妖怪文獻紀錄,找到的第一個紀錄是清國時代的翟灝文章。當年,我受到鳥山石燕畫冊的影響,於是也萌生了製作臺灣妖怪圖文書的構想。
2012年,我開始有意識的探訪臺灣妖怪與怪談景點,當時走訪的地點包括小琉球的烏鬼洞、豐原的葫蘆墩等等地點,同時也進行拍攝紀錄與文字紀錄。這段期間,我的目標是為了收集小說素材而為之。
2016年是我的田野調查活動的轉變點,受到林和君老師的影響,我開始認真踏查全臺灣的妖怪與怪談地點。我採訪當地耆老,記錄鄉野傳說,同時也調查現代民間文學(也就是「都市傳說」的領域),實地走訪傳說地點。
直至今日,我已經走訪了500處以上的臺灣妖怪與怪談景點,辨識出500種以上的臺灣妖怪種類。
以上提及之事的詳細經過,請繼續參考我的作品《臺灣妖怪百寶圖》後記文章。
在我走訪的過程中,會拍攝照片與影像進行記錄,累積了非常多的資料。
我一開始拍攝妖怪景點的畫面,是想要剪輯成影片,方便演講場合進行說明,但這個計畫一直擱置,這些畫面素材也一直擱著。而在今年(2023年),我決定將這些以前拍攝過的畫面剪輯起來,放在YouTube平台,並且讓這些影片成為「妖怪百寶圖系列作」之一。
這邊也聊一聊我以前拍攝的過程。
昔日,我走訪妖怪景點拍攝的過程中,因為我並非專業人士,在拍攝畫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很大的難題。
這個難題是,我不喜歡畫面晃動的感覺,這會造成我觀看過程不舒服,甚至頭痛。
所以,為了解決畫面晃動的過程,多年以來,我實驗了許多種方法。
我一開始只用手機,但是很明顯有晃動感。後來,我加上了手機專用的穩定器,但還是無法解決畫面晃動的感覺。
後來,朋友借給我GoPro攝影器材,雖然畫面晃動程度減少,但依然讓我不滿意。於是我繼續嘗試不同品牌的穩定器,有些好,有些不好。最後總算找到了適合的穩定器。
但是,我依然覺得畫面還是有晃動感,這是因為走路時,身體姿勢一定會高低起伏的原因。
雖然GoPro有功能可以減低這種晃動感,而且影音剪輯軟體也有相關功能可以排除這種晃動感。但是,我依然覺得畫面晃動讓人看起來不舒服。
於是,我開始嘗試改變攝影的方式。例如,利用手推車的方式來移動鏡頭。這個情況大幅度的降低了畫面的晃動感。所以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拍攝。
另外,我也嘗試藉由單車輔助的方式進行拍攝。我在帽子上架設GoPro相機,藉由單車移動位置,減低晃動感。如果拍攝地點安全無虞,經過評估,也藉由同行者的輔助(監看環境安全),我也會騎單車的時候手持相機拍攝。
為了拍攝良好的畫面,多年以來,我嘗試了許多方法,甚至不斷走訪同一地點數次。
例如從2015年至今,我前往臺南東山區調查「鬼子空」至少有7次過程。我採訪當地耆老有關此地點的傳說故事,並且研究牛山區域的礦業歷史,同時也進行多次拍攝。
像是下圖,是我在「鬼子空」拍攝的情景,我也戴著GoPro相機帽子進行拍攝。
下圖,則是我拍攝東山區的日本時代舊建築的過程,我藉由腳踏車的輔助,大幅度降低了畫面的晃動感。
我走訪了許多臺灣妖怪與怪談景點,深入採訪當地傳說故事,並且以文字與影像記錄傳說中的奇幻場景。
多年前,朋友(Jim Huang)等人協助以空拍機攝影畫面,在政府規範的無人機允許範圍內,以無人機拍攝妖怪景點的畫面。
在這個過程中,遵守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遙控無人機管理系統的規範,也遵守「民用航空法」、「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及相關法令從事遙控無人機飛航活動。
例如,墩腳綠園的空拍地點,屬於政府允許使用範圍。
![]() |
有時候為了確認拍攝地點狀況,也會到當地警局詢問員警是否可以拍攝 |
至於《臺灣妖怪散步道》一開始會出現的各種古籍畫面,這些古籍都是筆者個人收藏,例如17世紀的《頭書增補訓蒙圖彙》,或者是江戶時代的和刻本《山海經》,或者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民俗臺灣》等等古書。
筆者希望藉由這些古書畫面,增加妖怪世界的幻想感覺。
----------------------
4.◆後記①
4.◆後記②
4.◆後記③